有很多家长发现宝宝经常口吐泡泡,有人认为这是肺炎的症状,这让家长们担心不已。那么,这个说法准确与否呢?
宝宝口吐泡泡,並不一定是大問題,在"口欲"期,婴儿可能是一种反射动作或寻找奶头的反应,两个月的婴儿唾液腺开始发育了,所以会有很多口水,顺便可以吐几个泡泡玩,这是为他/她吃辅食作准备,因为唾液是淀粉类食物的第一道消化液,有充足的唾液才能消化淀粉类食物,不用担心。
宝宝在长牙前也会爱吐泡泡或流口水,这是因为宝宝的口腔功能还没发育好,不能及时地将唾液吞咽下去。如果只吐泡泡,不咳嗽、不发烧、无烦躁哭闹,精神吃奶正常就不要紧张。轻微的咳嗽和打喷嚏有助于宝宝清除鼻腔和喉咙中的粘液或者分泌物,并不一定是疾病的症状。
那么什么时候预示宝宝得了肺炎呢?当伴有发热,咳嗽,吃奶呛咳,特别是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经及时恰当的处理,绝大多数肺炎患儿是可以很快恢复的。
为何宝宝抱着依恋物才能睡觉
很多家长都发现,自己家的宝宝会对某种物品,如布娃娃、毛巾情有独钟,无论走到哪,总要带着它,一旦没了它,宝宝的情绪便焦躁不安。睡觉前或情绪不 稳定时,总想要抱着玩具睡觉,或让玩具紧紧的依偎着他,不让他拿着就很难入眠或哭闹不安。即使醒来后,发现玩具不见了,也会紧张地寻找,甚至伤心地哭泣。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把玩具人物化了,即把玩具当作有生命的物体,和玩具长期相处,倾注了感情,已经形成 了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必须视为孩子的伙伴。大人理解了这一点,对孩子的童心就会感到很可爱了, 对他们执着于这种依恋物会给予理解和珍视的目光。
这种习惯大概是起因于婴儿时 期,围在脖子上的手帕,那种柔软暖和的触感,也许能够给孩子带来稳定的情绪所致吧!小孩子会出现这种倾向,也可能是因为妈妈晚上困了,或无力照顾之时就给 孩子以填充玩偶,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这种玩具伙伴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睡觉的时候,妈妈的轻拍和抚摩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保护,如果妈妈不在身边, “小伙伴”会替代妈妈的位置。摆弄它会给孩子带来安慰,满足皮肤的触摸需要。
当孩子焦虑不安时,这个依恋物又会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帮助孩子抵御紧张、摆脱困扰。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如刚进幼儿园,带着“小伙伴”面对新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孤独感。这种伴眠的玩具,多数是外面由布或绒布制造,里面用海绵充填起来的娃娃和狗、猫、兔、熊之类的小型动物玩具。
2岁左右的年龄是不易入睡的时期,欲改变过去的习惯那就更难以入眠了。因此,暂时让小孩子抱着依恋物睡觉亦无妨。但长期摆弄的玩具会损坏或弄脏,家长要 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办法对玩具进行卫生处理,比如同孩子一起给玩具洗澡,进行干洗消毒,给玩具换新的外罩。对依恋物依赖性太强的孩子,要逐渐让孩子习惯于 与玩具分被睡觉,给玩具特制小被子、小枕头,让玩具陪伴在孩子身边睡觉。
其实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的恋物情结自然而然会日益褪退,家长不必太担心,也不要强求孩子改掉这个习惯,要让孩子有自主权。此外,虽然有些事宝宝可以自己做主、做决定,但对于不安全的玩具、不当的行为应适当给予限制,让宝宝建立是非对错的观念。
然而,长期具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当中,有的孩子因为很难得到玩伴的认同,而会被玩伴弃置一旁。当孩子无法得到被肯定、被重视的满足感,会以物品来取代内心 寻求安定的需求。怎么会有这种不良后果发生呢?父母应回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注意孩子是否被忽视,心理上感到不安或孤独。若感到与孩子的接触很少 的话,不妨多陪陪孩子,尽可能地让孩子待在身边。特别是在孩子入睡前,在床边陪伴着孩子,或是说故事给他听,用其它的玩具转移注意力等等。此外,应多鼓励 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并丰富孩子的生活,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孩子对依恋物的依赖及要求。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良好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戏活动,会使孩子更好地和周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孩子会逐渐离开这个“小伙伴”的。若是孩子到5~6岁以后仍时刻不离他的依恋物,家长应及时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