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大家都乐呵呵地开始享受假日的清闲。秋意渐浓的时节,尤其是假期,大家最容易忽视身体的健康,对待小宝宝也是如此。
秋意渐浓防疾病 宝宝生活保健不可丢
1、讲卫生、防腹泻
专家表示,宝宝秋季有时突然拉肚时,疾病质以属“寒”者为多,因为宝宝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着凉,如果碰巧吃不卫生食物,尤其是沾有“轮状病毒”食物后,往往就会腹泻;普通应用抗生素就能控制腹泻时却往往无效,因为抗生素只能杀灭病菌,而不能消灭病毒。所以,秋季要特别注意食品清洁,尤其是瓜果要确实洗净再给宝宝吃,记得不要吃太多。
典型小儿秋季“寒”腹泻特点是:起病较急常伴有咳嗽、发热等风寒感冒症状,或有呕吐泻如水样便,臭气不明显时,应该给宝宝消化道以休息,可以禁食812小时,禁食期间喂适量淡盐水,随后再慢慢恢复饮食。
2、慢添衣、适温凉
中国有句老话,说“春捂秋冻”,即使对小宝宝的健康成长也是有一定意义的。虽然宝宝没有大人耐寒,但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身体在随时产生着热量。可以给宝宝穿得稍微少一些,不仅便于活动,还可以增强体质,使宝宝少患感冒。添衣应该掌握一种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其逐步适应天气的变化。
3、善食谱、慎进补
专家指出,宝宝在秋季的食欲旺盛,此时食物来源最丰富,是调节宝宝营养状况的关键时期。要注意膳食平衡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应该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钙、磷等的摄入,比如多吃一些谷类、蛋类、瓜果类食物和补充一些蔬菜水果。同时可以选择具有中药效果的食物,如益肾润燥的芝麻、核桃,健脾养胃的栗子、桂圆肉,滋阴润肺的百合、银耳等,这些食料很适合用来煮粥。
在保证合理的饮食情况下,一般没有必要给宝宝另外吃补药和额外的营养品。过多的服用这些往往会使宝宝胃口呆滞,造成消化不良,发生腹泻、腹胀等症状,反而妨碍了生长发育。
4、多饮水、润秋燥
专家称,在入秋以后,空气湿度降低,人们明显感觉到鼻腔和皮肤的干燥,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秋燥是六种主要气候致病因素之一。秋季的空气湿度虽然并没有冬季低,但因为气温相对偏高,人体的代谢相对旺盛,出汗多一些,所以更容易出现肌体缺水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宝宝的身体容易所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流鼻血等各种秋燥症状。此时应该适当地增加喂水量和喂水次数,或将梨、柑橘、荸荠、藕、葡萄等水果榨汁,代替水经常喂给宝宝喝,通常宝宝愿意喝,并且有滋阴润燥的效果。
5、辨症状、驱虫患
在夏末秋初季节,宝宝最容易染上蛔虫,此时是驱虫的最佳时机。吃打虫药肠虫清或者中药使君子等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打虫药,因为错误的打虫方法可能使蛔虫在宝宝腹内乱窜,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是否染上蛔虫可根据一些异常现象大致得到判断——
①常喊肚子痛,尤以脐周部位为多,揉按后可缓解。②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③在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有细小灰白色鳞屑,即俗称的“虫斑”。④无明显原因,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⑤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⑥吃得多且好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起来。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