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的严重疾病,也是引起围产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发生在产前、产程中或产后,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分娩过程中,头和骨盆大小不相称、急产、产钳助产、胎头吸引、臀位产等都会挤压胎头,使胎头过度变形,颅内血管发生撞击性或牵扯性破裂,造成颅内出血,在分娩前后凡能引起胎儿缺氧的因素均能导致颅内出血。胎儿缺氧,血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使血液从血管中漏出,轻的引起颅内血管点状出血,严重的可造成大片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的不同患儿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轻型的由于颅内出血少,可没有什么表现,有的由于喂奶、换尿布搬动位置可加速出血,出现呕吐拒奶,尖叫,前囱紧张,口周发青,眼神不灵活,时有面部小抽动或下颌震颤伴有流涎。重型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见出生时有重度窒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表现为尖叫、不睡、两眼睁大、两侧瞳孔大小不等,拒奶;有的患儿表现为嗜睡、前囱突出,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出血加重呼吸频率及节律改变、青紫、皮肤花白、体温下降到35-36摄氏度,几天后可昏迷、死亡。幸存者可终身留下后遗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对患儿的生命造成威胁,家长应引起注意,及早开始预防。如认真做好孕期保健,防止早产,及早发现并纠正异常胎位,分娩时产妇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助产等环节,均可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颅内出血一旦发生,则应视为高危儿,并送到新生儿监护室受监护治疗。
颅内出血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镇静、止痉、防止继续出血;(2)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3)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保证热量和液体供给;(4)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随着急救医学和监护设施的不断改进,目前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死率已大大降低了。对幸存患儿加强早期的神经行为干预,家长及早给予教育和诱导,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发生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并可大大减少伤残率的发生。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