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其发病率可达40%-50%,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是引起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3%足月儿也可发生出血,其中50%—60%出血来自室管膜下gm,其余则源于脉络丛。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分为4级:ⅰ级:室管膜下出血;ⅱ级脑室内出血但无脑室扩大;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质出血,出血发生的时间50%在出生后第一天,90%发生在出生后72小时内,仅少数发病会更晚。ⅰ级—ⅱ级出血绝大部分存活。ⅲ级—ⅳ级出血者50%以上死亡,幸存者多半数以上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出血部位在蛛网膜下腔内,不包括硬膜下、脑室内或小脑等部位出血后向蛛网膜下腔扩展,此种出血类型在新生儿十分常见,尤其是早产儿。sah与缺氧、酸中毒、产伤有关。由于出血原因为缺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肺静脉破裂,故大多数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预后良好。部分典型病例表现为生后第2天抽搐,但发作间歇表现正常,极少数病例大量出血常于短期内死亡,主要的后遗症为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舛?3.脑实质出血:多因小静脉栓塞后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可不高,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由于支配下肢的神经传导束临近侧脑室,向外依次为躯干、上肢、面部神经的传导束,因此下肢运动障碍较多见。出血部位可液化行程囊肿,如囊肿与脑室相通称之为脑穿通性囊肿。
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的脑损伤,死亡率较高,存活者部分致残,如癫痫、智能低下、脑性瘫痪、视听障碍等。其病因多与产伤、围产期缺血、缺氧有密切关系。
相关阅读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