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典型临床表现,不难诊断正常压力脑积水。下述检查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脑积水的原因、种类、阻塞部位和严重程度。
1.头围的动态观察:正常新生儿头围径(额、枕)为33~35cm,出生后头6个月内增长较快,每月增加1.2~1.3cm,前半年可达8~10cm,后半年增加2~4cm,1岁时头围平均约46cm,第2年增加2cm,第3~4年增加2cm,5岁时达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为54~58cm。脑积水病儿,头围可达正常值的2~3倍。头围测量一般测3个径,即周径、前后径、横径。
2.颅骨X线平片:在婴儿可见头颅增大、颅骨变薄、板障结构稀少甚至完全消失,血管沟变浅或消失,颅缝分离、囟门扩大及颅面骨的比例失调等。在儿童则可见蝶鞍扩大、后床突吸收、脑回压迹加深等颅内高压表现,部分病儿可见额骨孔。
3.CT和MRI:是诊断脑积水的主要和可靠方法,有助于明确病因、分类和区别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室扩大,且可观察分流术后脑室变化情况以追踪分流术的效果。无论何种类型的脑积水,在MRI或CT片上均表现为病变部位以上的脑室和脑池扩大,以侧脑室的颞角和额角变钝、变圆最为典型。第三脑室的扩大也较为明显,首先为视隐窝和漏斗隐窝,以后是前后壁。侧脑室枕角扩大较晚,但诊断意义最大。对于一些凭经验无法判断的病例,则可以用已建立的测量标准进行评估。
这里介绍计算脑室径与双顶间径比例(ventricular/biparetalratio,V/BP)的方法:在显示侧脑室最大径的CT层面上,测量侧脑室中间部分的脑室径(V)与双顶间径(BP)的比值(V/BP);正常值<25%;26%~40%为轻型脑积水;41%~60%为中型脑积水;61%~90%为重型脑积水;90%以上为极重型。轻型脑积水能自动好转和稳定,其余各型脑积水需行脑室分流术,中型和重型脑积水分流术后预后良好者占87%,极重型病人在分流术后预后良好者仅占31%。CT和MRI还可以显示扩大的侧脑室旁脑白质内的间质性水肿,尤以MRI较为明显。另外,MRI在诊断导水管狭窄、阻塞方面已基本替代脑室造影。
4.脑室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对于高压性脑积水而言,由于临床症状明显,手术指征容易确定,因此通常只要进行CT和MRI检查就可以明确脑积水的程度、病因。脑室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仅用于常压性脑积水的诊治。
相关阅读